bet365365体育在线
暨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一、“十一五”时期的建设与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奠基期。五年来,学院坚持高水平科研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并在体现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上实现重大突破,为建设一流研究型学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主要成绩
1.学科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有重要进展
学院在建院初即确定了建设一流研究型工科学院的长远目标。在学科方向上,明确力学继续保持和提升风沙环境力学、电磁固体力学两大优势和特色,同时发展生物力学;土木工程继续加强岩土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同时以新型结构为主发展结构工程;地质工程以复杂岩土体、地质灾害研究为重点,同时发展文物保护学科。
五年间,新增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0)、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9)、工程硕士地质工程领域(2007)和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2009),固体力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地质工程被批准为甘肃省重点学科(2007)。依托学院的“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于2008年正式挂牌建立,与其他单位联合共建的“兰州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7)、“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获得科技部批准。
2.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工作实现重大突破
五年来,全体教师不断创新,科研工作屡创佳绩。经过长期钻研和积累,郑晓静、周又和教授完成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郑晓静(2/10)、周又和教授(7/10)参加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周绪红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
学院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推动了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和学术团队建设。郑晓静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0),周又和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入选“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06)。引进“萃英学者”特聘教授2人,4名青年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青年教师为主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计29项。授权专利11项。
五年来科研经费、主要论文和获奖情况
年份 |
经费 |
SCI、EI论文 |
主要获奖 |
2006 |
763 |
28 |
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郑晓静等参加) |
2007 |
824 |
20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郑晓静等参加)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谌文武参加) |
2008 |
800 |
55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郑晓静、周又和)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周绪红)
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谌文武参加)
IEEE最佳论文奖(周又和、郑晓静等) |
2009 |
1127 |
65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周又和领衔团队)
IJSSD Best Paper Award 2008奖(王省哲) |
2010 |
1252 |
95 |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周又和指导的研究生张兴义的博士学位论文)
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周绪红)
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谌文武、张虎元参加)
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言志信) |
3.人才培养水平在稳定中不断提升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学,把本科生培养作为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工程。建院后,认真讨论并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后发有力”本科生培养模式,两次修订教学计划,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对青年教师实行“一对一”教学指导。规范了研究生培养工作,明确了各培养环节具体要求。每年举办一次研究生学术年会,并连续三年获得全校研究生学术年会优秀组织奖。制定了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具体要求、研究生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程序、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实施办法等,比较好地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高水平人才队伍和科学研究进一步改善了人才培养的软环境。周又和教授获得全国师德标兵称号(2006)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8),他领衔的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并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他指导的研究生张兴义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体现了力学学科人才培养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谌文武教授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006)和校园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称号(2006)。王省哲教授荣获甘肃青年五四奖章(2008)。《理论力学》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007),《土质土力学》(2007)、《计算力学》(2010)入选甘肃省精品课程。理论与应用力学入选高校特色专业(2009)。学院工程实验中心成为“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并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2010)。此外,新办专业土木工程的两名学生还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免试接收为硕士研究生,力学专业也有学生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免试接收为硕士研究生,体现了这两个专业本科生有着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坚持与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相结合。建院后,很快建立了本科生学生工作组和研究生工作组,建立健全了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其他学生社团,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搭建起了较好的平台。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考核、评奖办法,初步建立起了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系列学风教育活动;组织了如结构与模型设计大赛、AUTOCAD制图大赛等有工学特色的校园赛事;组织了科学避灾理性防震系列讲座、“工学讲堂”等学科前沿讲座;组织了学生干部素质拓展与技能培训等骨干培养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文化、体育、公益活动。五年来,在各类竞赛比赛中获得多种奖励,如2名本科生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甘肃赛区特等奖(2005),3名本科生在校期间已在《兰州大学学报》上独立发表论文2篇(2005),研究生女子篮球队获得全校联赛亚军(2006)和冠军(2007),研究生男子足球队获得全校联赛冠军(2006),研究生男子排球队获得全校联赛亚军(2009),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张宏伟获得中科院奖学金和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009),土木专业本科生刘宇亭获得“挑战杯”省级一等奖(2009),等等。五年来,学生工作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保证正常教学和校园安全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4.学院日常运行与管理高效平稳推进
作为新建学院,许多工作从零做起。五年来,学院建立了基本的规章程度和内部工作机构,理顺各方面工作和关系;顺利完成了本科生教学实验室、多功能环境风洞的建设;配合学校完成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用房的改造和设备采购,较好地缓解了办公室、教师工作室、研究生学习室紧张的局面。近两年来,投入人力财力,取得了计量认证和建设工程检测相关资质,开始了社会服务工作。
学院认真分析发展的基础、机遇和挑战,及时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985工程”和“211工程”相关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计划。工作运行过程中以各种方式通报重要事项和进展,年底进行全面总结。教学、科研经费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管理、使用。有关教师慷慨解囊,积极支持运动会、工会事务等学院集体活动。学院也想方设法通过社会服务增加收入,每年发给教职工一定数量的工作奖金。学院领导班子团结协调、廉洁从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在全校考核中连年获得优秀。管理干部和办公室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意识强,工作得力,为学院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学院建设发展的主要指标主要体现在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如下表。
项目 |
“十一五”规划指标 |
完成情况 |
队伍建设 |
教职工达到80人 |
未完成,实际65人 |
萃英学者特聘教授1人 |
完成,实际2人 | |
全院教授达到17人 |
未完成,实际13人 | |
学科建设 |
力学一级学科申报博士点 |
完成 |
固体力学申报国家重点学科 |
完成 | |
土木工程新增硕士点 |
完成,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 |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
完成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完成 | |
科学研究 |
发表50篇以上SCI论文 |
完成,实际发表SCI、EI论文263篇 |
举办3次以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
完成,实际举办13次 | |
争取1项国家级科技奖 |
完成,实际获得3项 | |
获得3项以上省部级奖 |
完成,实际获得5项 | |
2010年科研经费达到800万元以上 |
完成,实际达到1252万元 | |
人才培养 |
2010年,全院学生达到1000人,其中博士生50人以上,硕士生250人,本科生700人 |
完成 |
2-3门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 |
完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 | |
本科生就业率平均不低于90% |
完成 |
总结“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完成了规划指标的绝大部分,其中一些指标的完成情况远远超出了规划,还有一些重要指标当初并没有设计在规划当中。这些重要指标,特别是一些体现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的完成和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对处于奠基期的学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细致分析“十一五”规划队伍建设个别指标没有完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学院所需专业,特别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就业形势好,国内一流学科专业的博士生选留困难;二是在执行规划时坚持宁缺勿滥,严格把握选留关,选留博士生的节奏自然放慢。今后,学院在选留教学、实验、管理人员时,将继续坚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三)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尽管在“十一五”期间学院各学科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但是,从竞争力和学院发展目标来看,各学科还有一定差异,发展还不平衡;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任务仍然比较繁重;部分办学指标,特别是教师规模、高水平领军人才、土木工程学科建设等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1.学科发展不均衡,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各学科原有基础和发展有较大差异,其中力学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成果突出、独树一帜,而土木工程属于新办专业,地质工程学科基础比较弱,提升学科水平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全院教职工规模,特别是各学科专任教师规模,同时,进一步提升队伍整体水平和基础研究能力,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中间层次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
2.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的一项主要职能。学院组建以来,本科生培养注重打牢基础,教学水平在平稳中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要求逐步提高,并在力学学科产出了标志性成果。但是,怎样进一步完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怎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对科学、对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仍然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3.土木工程学科基础薄弱,科研设备比较缺乏
土木工程是新办工科学科,几年来,调入和选留了一批教师,申报成功了一级学科硕士点,但缺乏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以及必要的科研设备等硬件设施,实力比较有限。因此,要继续选留优秀博士毕业生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进一步提升现有教师水平,同时,要争取学校支持,努力解决科研设施不足的问题。
4.进一步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对与学校层面的管理而言,学院缺乏在人事、分配、科研、招生、国有资产等方面的自主权,许多工作受到限制。在学院内部,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责,进一步发挥系、所、中心的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革相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激发学院的积极性和活力。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的历史时期,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这一时期,新能源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事关民生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教育、科学、工程、技术及人才培养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继续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和“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将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条件。尤其是面对频发的重大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必须进一步探究对自然规律的理性认识,在加强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机遇,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目标,努力创新,就一定能够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更大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在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形成特色、优势学科的基础,而特色、优势学科又能进一步吸引人才。而我院土木工程学科起步较晩,基础较弱,需要较大的投入和长时期拼搏,才可能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在学术界争得一席之地;地质工程学科虽然已有较好的基础,但优势还不够明显,特色还不够鲜明,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科实力和水平,所以,队伍和学科建设任务艰巨。由于在西部办学,地域上处于劣势,办学资源和争取资源的机会都相对缺乏,这将继续对教师队伍和学科建设形成了很大困难。因此,我们必须付出比东部及发达地区高校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高水平办学成绩。
总之,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难同在。冷静思考这些困难和矛盾,大力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相互促进,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是学院“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
三、“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按照建设一流研究型工科学院的目标和“保持优势、加强融合、提升水平、协调发展”建设思路,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坚持高水平科研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相互促进,进一步发展各学科优势和特色,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水平。
(二)目标与任务
在队伍建设方面,把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基本形成一支学术水平比较高、结构比较合理、规模满足需要、各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师队伍。高度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改善队伍结构,提高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支撑能力。大力加强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学院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形成一支适应学院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
在学科建设方面,继续保持和扩大力学的学科优势,加强土木工程和地质工程建设,促进各学科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力学重点加强风沙环境力学、多场耦合力学、生物力学的研究,努力冲击国际一流水平。土木工程学科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研究水平,积极建设结构实验室。地质工程学科在地质灾害、复杂岩土体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大力提升在文物保护、废弃物处置领域的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水平。
在科研方面,按学科方向基本形成科研团队,承担若干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争取国家级奖励,获得若干项省部级奖励。“十二五”期间的科研总经费达到5500万元以上。
在人才培养方面,合理控制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并根据导师队伍状况适当提高博士研究生比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形成科学合理、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又相对稳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和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促进教书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敢于创新的能力。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努力建设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形成比较完善的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学生工作的特点和针对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在学院运行与管理方面,基本建立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和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建设作风正、能力强、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形成一支服务意识强、工作效率高、朝气蓬勃的管理干部队伍,形成全院上下同心同德、创新进取、和谐发展的优良氛围。
四、“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指标与措施
(一)主要指标
1.学科建设
力学努力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迈进,冲击国际一流学科水平,并力争将工程力学建成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加强在风沙环境力学、多场耦合力学方向的研究,使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分子与细胞生物力学,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并争取达到国内较高水平。
土木工程学科在新型房屋结构体系研究领域达到国内较高水平,努力建设省级重点学科和结构实验室。
地质工程学科在文物保护、地质灾害、复杂岩土体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废弃物处置领域的环境岩土工程研究。地质工程二级学科努力向国家重点学科迈进,争取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建成省级重点学科。
2.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本科生阶段,将科研精神与责任感教育与基础知识及能力培养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科学创新和工程背景知识、动手能力等的培养。
在研究生阶段,以科研问题为主导,在加强前沿基础知识教学和研究讨论环节基础上,着重加强科学精神、责任感、创新能力培养。
在五年内,努力争取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1篇;入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以上精品课程2-3门;工程实验中心努力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目标冲击。
3.学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
2015年,专任教师及研究人员达到65人,其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85%。力争增选院士1名,力争引进“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2人,培养或引进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新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2人。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建成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地质工程学科努力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
4.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准备。与其他科研院所联合建设沙尘暴与风沙运动国家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与其他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重点实验室。力争获国家科技奖励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项,获授权专利10项以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到2015年,SCI收录论文上升到30篇/年,出版学术著作2部以上。五年间科研经费达到5500万元以上。
5.对外开放和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
继续积极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保持和发展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发展的优势,与化学、资源环境、数学、物理学院及工程与科学高性能计算中心等进行校内合作。五年间,获得境外合作科研项目至少1项,经费不少于50万元;向国(境)外派出教师进修、联合培养研究生5人以上;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3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5人次以上,邀请国外学者讲学或讲课15人次以上。
(二)主要措施
实现上述发展指标,要抓住、用好国家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等重大契机,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1.坚定不移地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全院上下要充分认识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在学院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清醒地看到人才队伍面临的困难和不足,切实增强紧迫感,以宽广的胸怀延揽人才、用好人才。根据本规划,每年制定当年人才计划并认真实施。利用学校现有政策,以特聘教授和博士学位获得者为主,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开展博士后研究或合作研究,支持硕士学位的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各学科点举办学术沙龙,每年组织教师科研汇报会。
2.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工作
继续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后发有力”的本科生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专业结构和教学计划。继续坚持所有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且不少于54学时/年。继续实践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从师资、经费、实验、制度等方面加强力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和其他各专业的建设,完善基地班培养与运行机制。继续实施本科生创新研究计划,组织优秀本科生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科研机构、高新科技企业考察学习。评选表彰教学优秀的教师。
3.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继续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加强培养环节的管理,特别是开题报告、综合考试、学术报告等工作。各学科点,尤其是新增硕士、博士学科点合理控制招生规模。根据导师队伍状况,适当提高博士研究生比例。各学科点经常性组织研究生学术研讨活动,学院每年年底继续组织研究生学术讨论会。
4.不断凝炼学科方向,强化学科特色
在教职工中深入讨论学科建设相关问题,不断深化对学科建设的意义、内涵及要求的认识,使学科建设工作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按照“独特需”的学科建设原则,各学科科学分析、判断在国内所处的水平和地位,清醒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准突破口,凝炼方向,强化特色。继续加强力学对地质工程与土木工程促进作用。充分利用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的支持,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5.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根据国家需要和科学发展目标,进一步凝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大力培养和引进学术带头人。发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其特色研究方向和仪器设备的优势,加强与校内外相关的国家或省部重点实验室的合作,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积极参加或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全方位开展学术交流。
6.完善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完善研究所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院所关系,充分发挥研究所在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积极性。继续推行专兼职相结合的模式,并按实际需要调入或选留专任党政管理人员。切实加强人员培训,不定期组织党政管理干部学习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研讨、交流工作经验与体会,有计划地选送干部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选派干部到其他高校考察学习。加强工作条件建设,改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
7.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学院领导班子思想和作风建设,增强团结,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强党支部委员会建设,使支部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党员应有的带头和示范作用。选配青年骨干教师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把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切实加强和谐学院建设,及时传达、通报有关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教职工之间的交流与凝聚力。发挥好工会、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群众组织作用,注意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集思广益,增强全院师生的责任意识和办学积极性。
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需要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希望全院教职工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经过五年的建设,促进学院的发展再上新台阶。